?春日暖阳下,油田镇桥边村的田野间一派繁忙。近日,走进桥边村黑木耳种植基地,菌棒上密密麻麻缀满黑木耳,肥厚的耳片如“墨玉”层层簇拥,村民们正麻利地采摘、装箱。“家门口打工一天挣100元,年底还有分红,这日子有奔头!”村民邓兰英抹了把汗笑着说道。她的笑容,正是油田镇以黑木耳产业盘活资源、带动群众增收的鲜活写照。
瞄准水稻收割后的土地闲置期,油田镇黑木耳产业采用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联农模式运作,企业负责菌袋生产、菌棒接种和技术指导,并以保底价收购木耳;合作社推行“统一流转土地、统一规划布局、统一种植标准、统一田间管理、按股分红”的“四统一分”机制,组织农户完成栽培、管护和采摘;农户则通过土地流转、务工和分红实现增收。去年,油田镇集中流转300余亩冬闲田种植黑木耳,年产干耳约18万斤,亩均净利润超3000元。
产业的“造血”能力,藏在分工链条中。基地日均吸纳10余名村民务工,农忙时用工量翻倍。合作社负责人张细根算起“增收账”:“农户土地流转每亩年租金400元,务工月均收入超2000元,加上10%的收益分红,户均年增收2万元。”企业“包技术指导、包产品收购”的双重保障,更让农户吃下“定心丸”:“菌棒送上门,技术员跟到田,摘下的木耳直接装车运走,稳当!”
以黑木耳为支点,油田镇撬动“一村一品”特色产业布局。全镇因地制宜培育蛋鸡养殖、土山猪、肉牛、山茶等特色产业,推动23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稳定在15万元以上。通过整合资源、延伸链条,全镇农业产业规模持续扩大,一条“生态增值、产业增效、农民增收”的乡村振兴之路清晰铺展。
春风拂过田野,连片的“墨玉”随风轻颤。从冬闲田到“聚宝盆”,从单一种植到多元增收,黑木耳产业不仅激活了土地资源,更点燃了村民致富的热情。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,特色产业正如春风化雨滋养着乡村振兴的沃土。
(赵婷婷、李健波)